• 跳到主導航
  • 跳到內容
  • 跳到主要側邊欄

輕鬆學佛法

在生活中修行

淨空法師
  • 佛法入門
    • 淨土法門
    • 佛教知識
    • 道場訊息
  • 佛陀教育
    • 佛法修行
    • 佛典故事
    • 學佛答問
  • 吃素護生
    • 吃素是福
    • 護生教育
    • 素食主義
  • 網路弘法
    • 淨空法師
    • 法師開示
  • 臨終關懷
    • 臨終照護
    • 臨終助念
    • 助念問答
  • 小編簡介

學佛者:身不沾惡緣、口不論是非

2019-02-27整理 陳建嘉

身不沾惡緣
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,口論是非是修行人之大忌,凡事不走心,就沒有煩惱,耳不聽,心不煩。一個真的修行人,身不沾惡緣、口不論是非。

一、「口不論是非」:口論是非是修行人之大忌,說人家長道人家短,論是論非造口業。一個真的修行人,一切事相干不相干於自己修行都不要說,與已有關無關都不要打聽、不要想知道。

純印老人講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」。古人說:「知事多時煩惱多。」要善修行、善默然。

二、「行不介入社會」:修行是自修自悟自證菩提,如整天跑寺院、趕道場、參法會,社會的活動繁多,怎麼能凈下心來念佛呢?不念佛,功夫唐捐,佛號不入心,又怎麼能往生呢?

「識人多處是非多」。另外佛門弟子,決不要搞體系,更不要參與社會活動,違反政策、不利社會秩序、不利國家、不利民的行為決不參與。

 三、「身不沾惡緣」:身的惡業是殺、盜、淫,但身的惡緣,猶如細菌,無孔不入,無時不有,舞廳、網咖、酒館、麻將、電視……凡是對於清凈心有妨礙的都是惡緣,都要遠離。

 四、「心不離彌陀」:此即凈念相繼之意,就是要時時刻刻提起佛號,以佛號伏住煩惱,「心上無事為真修」,犟牛居士這句話很好。無事就要老實念佛。將這句佛號念得歷歷分明,不間斷,不夾雜,不懷疑,必得大自在,大圓滿,若能將犟牛居士提倡的「呼吸念佛」方法練熟,往生把握性更大。

筆者親見一位七十六歲的唐秋玉老居士,患大量、大面積的腦出血,大夫診斷已喪失思維能力。家屬發現其右手指隨著無規律地一呼一吸喘氣聲而動,就將念珠放入其手中,她一呼一吸撥動一珠,走得非常殊勝。身體柔軟,白髮轉黑,面容變得年輕了,身體發出奇香,度了許多人。可見呼吸念佛方法彌補了睡眠中不能念佛的不足。

五、「聞而未聞無煩惱」:這句話就是純印老人常講的「凡事不走心,就沒有煩惱」。耳不聽,心不煩。煩惱緣起,就是執著這個身是我,認緣生之物為實有。經雲「凡夫執有」,就指這一樁事情。

二乘人執空,他們明白萬法皆空,凡執我者皆有煩惱、業障,必然輪迴。執空雖然六道輪迴沒有了,因六道輪迴是執有我、有人、有法。執空者雖然不輪迴了,但萬物的真相、宇宙人生的真相尚未洞徹,未明心見性,這也是一種障礙。所以執有、執空都不圓滿,兩邊不執著,取名為「中道」。

「中道」是對兩邊而言,大乘佛法是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。若無我相,則無煩惱,阿羅漢就真的斷了煩惱。所以我們亦應提醒自己,提高自己念佛的境界。

六、「見而不見少是非」:前幾句是修戒,攝心為戒。此句是修定,是「捨識用根」之義,眼賊是造是非的根苗,世人形容眼睛是心之苗,通過一個人的眼神,可洞察其心靈。

見,是用眼根;不見,是不用眼識,善惡、美醜、好壞、是非……都是從分別而來的,若無分別,則萬法一如。

七、「事事變化心無住」:此即無住生心之意,心不住六塵,身從事各行各業,無事不做,但心卻如如不動,這是真功夫,真修行。

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心不隨事事的變化而變化,也就是心不隨境轉之意。

八、「一心只求真智慧」:此是明心見性的意思。要識本心見本性,真智在自己的清凈心中,決非外得。

如何障泯慧生呢?老實念佛,一心念佛,達一心不亂時,真智即顯。犟牛居士修行體會是:「隨緣勿攀,隨遇而安,常發菩提,佛號不斷。」

這些文章你或許有興趣:

  • 學佛失敗小心三大伏筆學佛失敗小心三大伏筆
  • 學佛修行常犯十種「病態」學佛修行常犯十種「病態」
  • 學佛要具足三個條件學佛要具足三個條件
  • 印光大師:學佛之人必須做三好印光大師:學佛之人必須做三好
  • 學佛初入門的四大階段學佛初入門的四大階段
  • 學佛修行十大要點學佛修行十大要點

文章分類: 佛法修行

主邊欄

念佛共修

懺悔業障

念什麼咒懺悔業障快?

問:要懺悔業障的話,不知是持咒快?滅定業真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念什麼咒懺悔業障快?

說人喜瞋喻

佛典故事:說人喜瞋喻

過去在農忙之餘,村子裡的人經常聚在一起喝茶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佛典故事:說人喜瞋喻

念佛

不吃藥光念佛,病能好嗎?

時不時聽病友說:「醫生,我這個病就是靠念經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不吃藥光念佛,病能好嗎?

修行中懈怠

如何對治修行中懈怠?

對治懈怠很簡單:第一,每天你要定功課。第二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如何對治修行中懈怠?

修行忍辱

修「忍辱」的六個層次

佛說修行忍辱有六個層次,包括力忍、忘忍、反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修「忍辱」的六個層次

佛教愛情觀

佛也有「愛」:佛教的愛情觀

有些人不懂佛法,一聽說佛法要斷絕情愛,於是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佛也有「愛」:佛教的愛情觀

佛典故事

佛典故事:掃除塵垢得解脫

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,槃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佛典故事:掃除塵垢得解脫

精進破懈怠

保持精進能生無量善法

當我們能夠修忍辱,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,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保持精進能生無量善法

佛說業報差別經

十種善因讓你容貌端莊

復有十業。能令眾生得端正報。一者不嗔。二者 … 閱讀全文 關於 十種善因讓你容貌端莊

友站連結

© 2019 輕鬆學佛法 。 陳建嘉。護持維護

「人身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?」

本站希望透過各種文宣和通路,將佛法傳播得更廣

希望人人因佛法而受益,大家一起來學佛

各地正法共修道場法務佈達,本站義務幫忙宣導

連繫信箱he78428@yahoo.com.tw